海云是历史上著名的僧人,他与元朝诸帝(可汗)有密切交往。据《大蒙古燕京庆寿寺西堂海云禅师碑》记载:海云,法名印简,道号海云,山西岚谷宁远人,俗姓宋,生于金章宗泰和二年(1202),八岁削发为僧,翌年拜中观沼公为师。
金宣宗兴定元年(1217),元太祖成吉思汗派遣太师国王木华黎南征,宁远城(今甘肃兰州)被困,危在旦夕。成吉思汗事先了解到,城内广惠寺有沼公、海云两位高僧。为表达对两高僧的敬重,成吉思汗封沼公为“悲云正觉大禅师”,海云为“寂照英悟大师”。沼公拒绝成吉思汗的封号,一旦宁远城破,只求一死,便对海云说:“我已年迈,死不足惜,你年轻有为,求生去吧!”海云对沼公的建议执意不从。宁远城破,广惠寺亦遭兵燹,海云随沼公寓居兴安香泉寺。不久,沼公圆寂,海云为沼公守墓。一天夜里,海云梦见一位神人下凡,经神人指点,海云向燕京(今北京)进发。
金兴定五年(1221),海云闻庆寿寺乃燕京名刹,于是直奔庆寿寺而去。庆寿寺住持为中和章公。海云到庆寿寺前一天的晚上,章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,梦见一位僧人,自称从香泉寺而来,携杖直入方丈室,坐在狮子座上。章公一觉醒来,回忆梦中之事,好生诧异,于是对知客僧说:“若有携杖僧人进寺,马上告诉我。”话音刚落,只见一僧携杖而进,口称“贫僧从香泉寺而来”,言毕,径入方丈室。章公笑着对知客僧说:“此僧正是梦中所见之人。”章公与海云研讨佛法,甚是投机,两人相见恨晚,海云遂留寺中。
翌年,木华黎请海云住持兴州安山之智仁寺,海云欣然前往。在智仁寺居住一年,应丞相刘秉忠之请,海云住持易州兴国寺。金哀宗正大五年(1228),元朝重臣耶律楚材请海云住持庆寿寺,海云复回燕京。四方纳子闻讯,接踵而来。蒙古太宗七年(1235),镇阳史帅请海云住持临济寺,海云考虑到该寺乃临济宗祖师道场,遂应邀前往。海云住持期间,重修庙宇,再塑金身。燕京普济禅院住持善琛,鉴于海云对佛教的突出贡献,愿将禅院奉献,作为海云的养老之所,海云力辞未准,只好从之。
海云参与大蒙古国政治三十年,历经太祖成吉思汗、太宗窝阔台、定宗贵由、宪宗蒙哥诸可汗。宪宗蒙哥继位,颁诏天下,封海云为国师,统领全国佛教。早在乃马真后元年(1242),世祖忽必烈(元朝开国皇帝)在行军途中,考虑到蒙古族虽有武功,但如何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,实无良策。于是邀海云至行帐,问治国安邦之策。海云认为,利用宗教收服人心,方为上策。
1257年海云圆寂,忽必烈建灵福寺为其祈祷亡灵,祝其冥界幸福。
